本報訊 記者萬明報道:記者從市政府新聞辦 日前召開的新聞發(fā)布會上獲悉,今年以來,全市民政系統(tǒng)緊緊圍繞市委、市政府的決策部署,精準把握社會救助工作的職責定位、發(fā)展方向和重點任務,以扎實工作作風、改革創(chuàng)新精神深入推進社會救助體系提質增效,切實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。目前,我市46.9萬個低收入人口納入救助幫扶范圍,23.1萬個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范圍,并持續(xù)跟蹤關注其家庭困難情形。
近年來,我市不斷強化主動服務意識,進一步暢通群眾求助渠道、強化大數據動態(tài)監(jiān)測、做實鐵腳板主動摸排。今年以來,全市新增城鄉(xiāng)低保2.6萬人次、特困人員2400余人次;開展臨時救助2.4萬人次、3951.2萬元;發(fā)現并救助幫扶流浪乞討等臨時遇困人員1256人次,其中護送返鄉(xiāng)291人次、醫(yī)療救治29人次。
堅持群眾需求導向,拓展社會救助服務維度。全市民政系統(tǒng)著力推動政策集成化,增強服務力度,依托基層民政服務站實現社會救助服務站點實體化,統(tǒng)籌各方政策資源為全市近70萬個低收入人口提供救助資源鏈接;推行幫扶個性化,提高服務精度,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,搭建困難群眾救助幫扶需求庫和資源庫,引入社工機構等第三方機構參與困難群眾服務類救助、流浪乞討人員源頭治理等工作,采取危機介入、優(yōu)勢視角、增能賦權、社會支持等專業(yè)服務,協(xié)助救助對象提升弱化的社會功能,助其回歸社會;推進資源社會化,延伸服務寬度,鼓勵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,建立“政府+社會力量”多元主體的社會救助資源池,通過愛心捐助、結對幫扶等形式,實現社會資源與困難群眾救助的有效鏈接。
創(chuàng)新推行社會救助一事通辦改革,不斷健全分層分類救助制度體系。我市聚焦堵點難點,推動救助便民服務“一件事”,針對“跑多部門、跑多次、材料重復提供、享受政策不充分不及時”等問題,梳理出困難群眾辦事需求大、辦事頻率高的12個救助事項,集結成為高效辦理的“一件事”;聚焦急難愁盼,集成救助政策辦理“一條鏈”,將低保申請、醫(yī)療救助、教育資助、用電用水減免等12類惠民政策整合至社會救助一件事申請表,實現了“一表申請”。
聚焦擴面增效,構建分層分類救助“一張網”。我市通過數字賦能,困難群眾只要通過手機贛服通APP提交相關材料,就能實現低保申請審核確認全程“網上辦”,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、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發(fā)放、定額用電用水減免即時“在線辦”,其他事項快速“轉介辦”。截至目前,各地累計為26.7萬名困難群眾辦理聯(lián)辦救助事項28.5萬件,落實惠民資金4.5億元。